三十年前不寄的信

20150807.JPG

我有記憶,所以我在。

龍應台這次來香港書展, 以此題目, 作為她4年來的第一次公開演講。記錄回憶, 上一代快要消失的回憶, 就是她呼籲的每個人應該做的工作。

回憶我的姨婆, 嫁入豪門後, 卻成了她人生的悲劇。她嫁給了王雲五的大兒子王學理,《紐約時報》曾評價王“為苦難的中國提供書本而非子彈”。 胡適曾稱讚王是“有腳的百科全書”, 而蔣介石十分欣賞王雲五, 邀請他到南京國民政府當經濟部長、財政部長。嫁入豪門後, 我那漂亮姨婆就到了歐洲, 做了大使夫人, 巡駐葡萄牙等國。1949年姨婆回到南京, 邀請姐姐隨國軍遷台, 但她堅持留在四川, 於是兩姐妹生離了半個世紀。1984年四月, 姨婆經過香港朋友, 連絡到外婆, 邀請她去香港團聚。我在外婆的遺物中, 找到當時外婆寫給妹妹的回信:

“世事如過眼煙雲, 幾十年的光陰竟然在匆匆一瞬間消逝了。我若此次來了香港, 姐妹相見, 是人生最大的歡聚。但我離港之時那種滋味就苦了。雖然與妹生離, 而在我卻是死別。來時歡喜去時悲, 別時容易見時難。我實在沒有勇氣前來見面。願花常好、月常圓、願妹常健。”

為何姐妹不相見?為何這封信最後為何沒有寄去台灣?不會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