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戲曲與國際班霸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1896年,巴黎歌劇院公映歌劇《忒提斯與培雷》的時候,懸掛在觀眾席上方的六噸的巨型水晶燈意外掉下,當場壓死一名觀眾。過了九十年, 這件清朝時的真人真事, 成為了《歌聲魅影》的開幕場面。這套歷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劇巡迴超過全球124個城市,以56億美元票房成為全球最高票房的娛樂演出,入場人數突破1.3億, 當中我個人貢獻了四次! 可見音樂劇的魅力超越國界。

小時候在內地居住時, 跟著外婆也看中國地方戲曲, 雖然外婆是四川人, 但她鄙視川劇低俗, 只聽婉轉柔美的越劇, 我們都不懂吳越軟語, 但天天都聽《紅樓夢》黑膠唱片後, 我也會唱幾句 “林妹妹”了。後來也去志蓮淨苑看過儒雅細膩的「百戲之母」昆曲, 始終談不上熱愛。今天搭機鐵去看第四次《歌聲魅影》, 車上都是年輕香港人, 全院爆滿。

我個人比較, 中國戲曲成功在於 “地方”兩字, 失敗也在 “地方” 兩字。不要說全球, 地方戲曲難有全國觀眾。京劇、粵劇、越劇、崑曲等, 即使不是限於地區, 也是在中國國內近親繁殖, 例如國劇的京劇吸收了秦腔、崑曲唱腔而已, 和日本歌舞伎、台灣歌仔戲一樣。

但西方音樂劇, 真的天生一副國際明星相, 以《歌聲魅影》為例, 使用語言是國際通用的英語, 故事發生在巴黎, 所以劇中男必稱Monsieur, 女必稱Madame。那個濃烈口語演第二女主角Carlotta, 則被人稱為Señora, 因為劇中身份是來自西班牙的女高音。劇中出現的芭蕾舞源於義大利, 成名於俄羅斯。用管弦樂隊伴奏、美聲唱法的詠嘆調Think of Me屬於義大利歌劇方式。最後創作此音樂劇的Andrew Webber是英國男爵。即使這次來港的劇團, 唱男主角魅影的Brad Little來自美國, 唱女主角的Claire Lyon來自澳洲, 唱第二男主角的Anthony Downing來自南非。

我有點悲觀, 國際化音樂劇會逐漸取代地方戲曲, 只因全球一體化的潮流, 無人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