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這條「中葡交匯之路」步行,走進晚清的大宅門「鄭家大屋」,青磚黑瓦的粵式古宅,婉約細膩,中西結合的風格和香港山頂的何東花園相輝映, 被稱為 “中國文藝復興風格”,在20世紀初期流行於香港和澳門。鄭家大屋對面就是亞婆井前地,樹下真的坐著幾位年長的亞婆。沿途有澳旅局的旅遊大使,為步行遊客指點迷津,每個景點相距數十米,週末也很清幽,比大三巴、新馬路更加好逛。終點到了媽閣廟,前面的廣場鋪上葡萄牙石,代表這裡就是五百年前葡萄牙士兵登陸的地方,問岸上的漁民這裡是什麼地方?「媽閣」就變成了Macau。
信步可達的還有 “瘋堂斜巷”, 葡萄牙石鋪成的小庭院中,佔據著兩片挺拔的樟樹,樹幹上的植被, 更顯古意。這裡有年輕人表演音樂會, 有藝術家開攝影展, 婆仔屋之中,還藏有一間葡萄牙土產小店,年輕漂亮的女店員和其古老傳統的手造香皂一樣,同樣來自里斯本,原汁原味。連Harry Porter的草編掃帚也由葡萄牙運到澳門,近百元一把,我想這高貴的歐陸掃帚不是賣給主婦來掃地的。「你看,我家的掃帚也有個故事。」最適合熱衷裝置藝術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