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夜雨救贖

傍晚六點,恒河船上和河壇已經聚集了幾千人, 七個印度教祭司吹響法螺,向河獻花。左手點起線香,右手搖鈴,向四面祭祀。牛糞香爐,煙霧瀰漫。掀開了每一晚的恆河夜祭: 阿拉提。

忽然下起雨來,但信眾不為所動,沒人開傘,以免擋住後面觀眾。雨愈下愈大,信徒的頭髮、紗麗開始滴水。站在我前面的女士虔誠地雙手合十,凝視祭司,似乎有千言萬語。雨珠,如黃豆,一盆一盆倒在恆河上,女士的紗麗早已濕透,卻無暇整理,睫毛上的雨珠,迅速滴到鼻尖上,而她雙手仍然緊緊合十,任由雨水拍打。雖然眼睛前面盡是雨簾,可是無阻心靈向神靈。當祭司帶頭唱「濕婆神靈偉大,偉大」時,她打開雙手向天,跟着大聲唱,一邊脫了鞋子,跪在水坑中良久。然後,雙手合十,向前伸直,再打開放在地上,手心向上,傾刻間衣袖盡濕,她看也不看,毫不猶豫就向着水坑叩頭。頭髮、紗麗和雨水,混合着她的誠心祈禱、真摯希望,今生來世,順着河壇上的污泥水,流到萬里滔滔的恆河中,她深信一定得到救贖,以及永生。

夜祭完了,那位女士隨眾人走到河邊,蹲下、掬水,一飲而盡,然後拿出一個膠瓶,裝了滿滿一瓶,歡天喜地,走了。河壇上游,正在晝夜不停地進行火葬,陌生的男女老幼軀殼骨灰,混合木柴的灰燼,已經裝進她的膠瓶帶回家,作為重要印度教時節的聖水,分批慢慢享用,這還未計算兩岸無數牛狗羊人的大小二便,一起混合在恆河沙數的細菌之中。

拙作《足足五萬年: 西遊記》入選了首屆「香港金閱獎」, 喜歡我用宗教博物館這角度來寫印度的朋友, 可以上網投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