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佛在舍衛國

 

BBC《佛教七大聖地》特輯中最後一幕,英籍女主持說到:「讓我們聽一段饒富詩意的佛陀教誨:『想一想這飛逝的世界,黎明的星星,溪水中的氣泡,夏天雨雲中的閃電,閃爍的燈,皆是一場夢、一場幻想。』」

我聽了她講的英文詩歌, 咦, 怎麼這麼熟悉? (答案在文末)

佛經中走出來的祇園精舍

耳熟能詳的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由佛經中走出來, 就在我面前, 雖然是初次見面, 卻有隔世的熟悉和親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

──《金剛經》

漢傳佛教中的淨土宗,每天晚課必唸的《阿彌陀經》《金剛經》,開首就提及佛陀講經給一千二百五十名僧眾的地點,是位於舍衛城一個叫「祇樹給孤獨園」的前皇家花園,簡稱「祇園」(或祇園精舍)。除了漢傳佛教,南傳的巴利文經,如《相應部》開首也是「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年,當地一個名叫「給孤獨長者」的大慈善家,將此著名花園贈與佛陀。佛陀二十九歲出家,三十五歲悟道,雲遊宣教了四十五年後圓寂,單單在此花園結夏安居(Vassavasa)講經,就過了二十四個雨季(即是二十四年),因為印度一年只有兩個季節──夏天雨季和冬天乾季,佛陀為避免僧眾在夏天雨季遊化期間踐踏草木、傷害蟲蟻,所以雨季時定居一處,講經修行,乾季就托缽遊化。南傳佛教僧侶至今仍然保留這個習慣。

佛陀在祇園的開示,佔了他一半以上的弘法時間,所以很多重要佛經,均誕生於此處的講經台。例如《金剛經》就描寫了佛陀的日常生活:早晨托缽入舍衛城乞食,吃了飯後,便開始在這個美麗花園內向過千僧眾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

──《金剛經》

 

《金剛經》中走出來的古蹟

舍衛城、祇園精舍的大名,隨著佛經譯成中日泰韓越緬等文字,傳遍了亞洲各國。這個唱咏了二千年多年的地名,到底這是神話傳說,還是歷史古蹟?

一八六三年,英國考古學家康寧漢在北方邦的一個土坡,發掘出二千年前的佛像、寺廟、佛陀足印,以及一塊說明地名的石碑,石碑上刻著「拘賞波俱提精舍(祇園精舍)的說一切有部老師所贈送的禮物」,由是證明這裡就是大名鼎鼎的祇園精舍,終於將《金剛經》等經書中提及的神聖之地,帶到現實來。

其實,早在英國人到來的一千多年前,中國的法顯和玄奘就來過這裡朝聖。法顯寫道:

「池流清靜,林木尙茂,眾華異色,蔚然可觀,即所謂祗洹精舍也。」

──《佛國記》

放眼望去,三平方公里的廣闊花園內廣植樹木,綠草如茵,鳥語花香,野猴成群。法顯的確沒有誇張。

花園內的紅磚地基遺蹟星羅棋布,分別是僧院和佛陀故居(據法顯記載有七層高,後被老鼠引發香蠟火災燒毀),現在有一小小佛塔紀念。

《阿彌陀經》講經台

佛陀故居對面的樹下有一巨大高台,下面有一小廣場,周圍有眾多僧院遺址。嗯, 就是這裡了!

我開始誦讀佛陀二千五百年前,在這裡親自繪聲繪影的西方淨土模樣: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阿彌陀經》

慢慢地, 我身邊顯現越來越多的聽眾, 有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阿難這些大阿羅漢, 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和我一齊專心聆聽。講經台之上, 佛陀端坐, 天上也飛來了文殊菩薩等天人, 聽佛陀具體描述, 阿彌陀佛西天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

印度景點都是日落關門,印度保安來驅趕冥想中的我。站起來,回望最後一眼,多少亭台樓閣,如今消散煙雨中。不論國王庶民以至獅子螞蟻,皆歸同一片塵土。夕陽已經燒成漫天彩霞,照耀鮮紅如血的那個平台,閃耀發光如同紅寶石。天上地下,金光燦爛,鳥兒不鳴,萬物皆寂。

忽然,身後有一把不急不緩的悅耳老者聲音,徐徐響起,餘音渺渺,句句鏗鏘: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

(摘自新作《足足五萬年──西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