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旖陀是一個馬蹄形的山,中間的深谷溪流,名為瓦格河(Waghur),河邊果然青蔥滿目,鮮花盛開。公元前二○○年至公元四八○年,阿育王時代開始,虔誠的佛教徒用了六百多年時間,在兩邊高八十米的陡峭崖壁上鑿出了小路,然後向山裏面開山劈石,鑿出了二十九個石窟,連綿五百五十米。這些巧奪天工的石窟,孤懸山崖,遠離繁囂,正是每年雨季時供僧人靜修之地。雨季時峽谷的小溪匯成河流,風景優美。
石窟內部模仿房屋建築,用人手挖掘出一塊塊石頭,形成室內空間。石窟中間留下部分石頭精雕,模仿成十二根木柱子,形成方陣,支撐室內,再用數年時間打磨平整,形成平滑的牆壁、天花、地面──這就是前堂大殿,這個四方大殿有近千平方米,高約六米,可以想像當年工程的浩大。左右兩邊是挖掘出來的一個個修行石室,每個約幾十平方呎,可供一個僧侶打坐。通過大殿後繼續向最深處挖掘,過了門檻,掏空成另一個佛殿,中間打磨出供桌、佛像,正中的釋迦牟尼雕像,正面表現沉思、左面表現微笑、後面表現凝視。腳下雕刻為一對跪着的小鹿,代表初轉法輪之地鹿野苑。雕像兩旁保留石頭雕成的觀音大士及蓮花佛,拱門和石柱雕刻了飛天仙女。那時候,釋迦牟尼才涅槃了三百年,這個雕像一定比較接近佛祖原本的樣貌吧。過了二千二百年,石雕仍然細緻清晰。
花開花落,時光荏苒。少壯一彈指,六十三剎那。遙想三藏法師玄奘,當年曾經和我一樣,站在這裏,仰望同一尊釋迦牟尼雕像,真箇是「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