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 祝各位讀者驛馬星動, 馬不停蹄! 一向是港人旅遊熱點的中日韓台, 今年是一個異常敏感的年份。
老外不知道為什麼120年是兩個甲子, 馬年為什麼又是甲午年, 因為是天干地支早在商朝就開始使用, 比西洋的公曆紀元早了二千年。日本人和韓國人懂甲子, 因為自古受中國影響。但近代中國人都忘掉傳統了, 因為辛亥革命後政府就跟隨日本, 採用西洋曆法做為國曆。
被國人棄之如敝屣的老黃曆, 這周又紅火起來, 因為 “甲午不詳”的歷史可鑒。
甲午年對中日台韓深具意義。兩個甲子之前的甲午年1894年,是日本明治維新廿六年後,日本人出征第一次的凱旋勝利,開始踏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同時也是中國第一次敗於另一個亞洲藩屬國。同年, 台灣被割給日本, 朝鮮半島淪為日本殖民地, 同時開始了半個世紀的日治時期。
天朝中國大敗於倭寇日本,這種奇恥大辱,比敗給紅毛碧眼英國人更甚(那時的人種論認為亞洲人和歐洲人是不同物種)。當時, 日本面積只及中國三十分之一,人口為七分之一,中國GDP僅次於英國,全球第二,更加曾是日本人學習的對象。名符其實小日本、大清朝。清朝戰敗後,「馬關條約」的三億多兩白銀賠償,是日本七年的財政收入,令日本迅速軍事現代化,躋身列強之列,埋下二戰時侵華的伏線。過了兩個甲子,兩國又再窄路相逢,窄路上不止是多拉A夢、蒼井空,還有安倍、釣魚島和靖國神社。
夾在中間的朝鮮半島,關係更為微妙。中日甲午之戰因為朝鮮半島而起,最後中國戰敗導致朝鮮半島淪為日本殖民地。中國和朝鮮的淪落,換來日本成為亞洲霸王。過了兩個甲子,半島已經不是當年兩個東亞大國爭奪的一碟點心,單是半壁的韓國,已經是經濟強國,三星加上韓流, 更加殺遍全球。
我們祖先的甲午年盡是戰火血淚, 寄望屬於我們的甲午年沒有戰爭, 只有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