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真的那麼老態龍鍾、舉步維艱、行路打倒褪了嗎?
的士宣布加價2元, 司機憂心忡忡, 生意又下跌。的士小巴權益關注大聯盟主席黎銘洪發言, 認為香港的士業界現在經營情況不過不失, 乘客下跌是 “假象”。對於智經研究中心提出, 用手機app配對乘客和的士的建議, 持否定態度。他認為現在五十個司機們用手機whatsapp群組, 互相通知同一條 “街”的行家乘客所在位置, 已經足夠。他說, 手機app剛剛面世, 香港的士司機仲未識用, 要有觀察。我想講, “黎生, 等你觀察過後, 考慮清楚, 召集業界, 達到共識, 展開工作之時, 世界已經變了樣。”
我八十年代由內地來港時, 內地省會大城市連第一架“的士” 都未有, 整個行業才三十歲不到。但今天在內地, 這類 “打車應用程式app”已經成行成市, 開到糜爛, 進入兼併的階段, 最大的“快的打車”, 才和另一家 “大黃峰的”APP合併, 並已有阿里巴巴投資千萬美元。
十年河東轉河西。我的內地同學來到尖沙咀, 見到香港的士大哥在街邊, 用最原始的方法漫無目的到處兜客, 找到了, 還要打開車窗, 像砵蘭街陀地一樣, 逐個和乘客議價。她問我: “怎麼香港沒有打車app啊?這裡怎麼這麼復古, 什麼年代了? 有車沒有客, 有客沒車搭, 找到了還要講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