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聖彼得堡看一場芭蕾舞, 成為夏遊北歐的一大亮點。水晶郵輪的乘客, 幾乎全部都盛裝出席。附庸風雅如我, 愛去紐約看音樂劇, 去巴黎看癲馬, 來到聖彼得堡, 一早就上網訂了《天鵝湖》!
柴科夫斯基的劇院
相對希臘戲劇、意大利歌劇、英國戲劇,俄國的表演文化起步比西歐晚,唯獨芭蕾一項獨步天下。彼得大帝歐遊後,將源於法國、興於意大利的芭蕾舞,帶回俄國宮廷,發揚光大。即使在共產黨鐵幕時期,芭蕾也不曾落幕,《白夜逃亡》中的前蘇聯芭蕾舞王雷里耶夫正是《天鵝湖》中雙人舞的發揚者,技巧難度達到芭蕾的巔峰,這也是斯拉夫民族送給全人類最美麗的舞蹈藝術。同期江青大搞 “八億人民八個戲”的革命樣板戲曲目中, 也有兩個芭蕾舞《白毛女》《红色娘子军》, 就是東施效顰了。
俄羅斯最偉大的音樂家──柴科夫斯基的所有芭蕾舞劇《睡美人》(1890年)、《胡桃鉗》(1892年)、《天鵝湖》(1895年), 均這個劇院首演。這是沙皇的皇家歌劇和芭蕾舞劇院Mariinsky(馬林斯基劇院)。1783年葉卡捷琳娜大帝下令建造一座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舞台,觀眾席按照義大利式的劇院呈U形環繞舞台。這座劇院共可容納1625名觀眾。1860年10月2日這座新劇院啟用。它被以當時皇后的名字命名為馬林斯基劇院。
腳尖上的花蕊
上次到訪聖彼得堡是冬天, 沒有芭蕾舞看, 結果看了馬戲團表演。這次夏天再訪, 到Mariinsky(馬林斯基劇院), 看一場最經典的古典芭蕾舞劇《天鵝湖》(1895年), 成為我的重要節目。
古典芭蕾舞相比現代芭蕾舞,舞步章法限制多多。如同唐詩宋詞,比白話文铚锆越多,才越能顯出作者的能耐。古典曲目中,柴科夫斯基首本名曲《天鵝湖》相比他的《睡美人》、《胡桃夾子》更加經典,音樂更加耳熟能詳,難度更高,加上近年電影「黑天鵝」的摧谷,成為不二之選。有遊客專門由紐約飛去聖彼得堡,就是為了看一場馬林斯基劇院的名劇。
芭蕾舞行家通常推崇最高難度的黑天鵝和王子的雙人舞,Fouette有足足30轉,間中還有更難的Double foutte。相比之下,我個人也喜歡看輕鬆漂亮的白天鵝群舞。每一隻靈敏的小白天鵝,成為萬華筒的一朶花,對稱整齊。32朶白色玫瑰花㦚不停變化,開放在32朶花蕊的腳尖,另外32支美腿在空中、在湖面飄浮。這小小的腳尖為支點,白天鵝跳躍、轉圈、奔跑、變陣。加上家喻戶曉的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音樂,配合64條齊齊整整、跟隨音樂不停顫動的少女美腿,唯美極致。第一次發現人體可以媲美,不,比真正的天鵝更華麗,更完美。當晚看完表演, 回到水晶郵輪, 整夜仍然腳步浮浮, 輕飄飄。
俄版「避暑山荘」
Peterhof, 中文翻譯成彼得大帝夏宫,1725年修建的俄版「避暑山荘」。兩者皆由中俄兩個大帝於同一時間修建。彼得大帝十歲登基,1697年帶了二百個年輕人,去歐洲遊學。回國後,決定離開千年古都莫斯科,為帝國的未來,必須全面西化,望向歐洲,遠離亞洲,他為俄國在最西邊波羅的海開一扇窗,向瑞典開戰,佔領了稱為「歐洲之窗」的地方, 修建聖彼得堡。中國當時是強勢的康熙皇帝, 七歲登基, 曾經和彼得大帝打過仗, 並將俄軍趕出中國北部雅克薩, 簽訂《尼布楚條約》, 俄國與大清帝國建立了貿易關係, 相比其後百年的列強不平等條約, 這份清朝和歐洲人簽的第一份條約尚算合理公正。
由冬宮旁邊的碼頭上快艇,半個小時後到達對岸,離市區29公里。上岸後,整齊的巨木參天,筆直的運河,遠處磅礴的噴泉,都在暗示這裡曾經是荒蕪的沼澤,所有美景都是彼得大帝的人工傑作。
俯瞰夏宫,像一個T字。交界處就是小山坡上的黃白相間宮殿,後面有精緻的上花園,山下有廣闊的下花園,星羅棋步了幾十組造型各異噴泉。面積比避暑山荘和慈禧太后的夏宫頤和園小很多,佈局也簡單得多。享受這方面,清廷明顯贏了,但1858年俄國和剛被火燒圓明園的清廷再簽《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 就割去了包括海參崴的一百萬平方公里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