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轉身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黝黑的、碧綠的、粉藍的一對對眼珠,從黑暗的地鐵隧道上升上來,一串串,像黑夜中的餓狼群,飢渴而整齊地望著對面扶手電梯上的我,像饑民發現了一只肥美的伊比利黑毛豬。數不清的黑眼圈、厚眼鏡、大眼袋、鄒紋緊緊包圍著我,我耳朵發熱,看看自己,不是穿了新衣的皇帝,也沒有奇裝異服,耳朵上沒有幾十卡的大鑽石,我只是一個以香港標準來講,普通不過的背包客。「我真的那麼罕有嗎?」我不禁問自己。以前蘇聯90年代初標準,我這個罕有的外來亞洲遊客,份屬剛剛解體的冷戰國家的稀有動物。那時申請簽證,需要出示旅程每晚國營飯店訂房證明、城市之間的火車票,簽證限制停留時間,一天也不能多留。

廿年一晃過去,這次坐水晶遊輪來北歐, 聖彼得堡已經是行程高潮, 更停留三晚, 因為歐美遊客對神秘的俄羅斯趨之若鶩。俄羅斯由社會主義的先驅,轉身全面擁抱資本主義,大街上滿是德國跑車、法國名牌、美國快餐、外國廣告。這個半世紀以來反美帝的最堅實堡壘,現在赤裸裸追求美金,著名的流血教堂也要收幾百盧布入場費。一羣俄羅斯美女手持紙牌, 正在拍照, 原來她們的偶像是英國歌手Chris Jones, 粉絲們特意選擇了這個地標, 紙牌上寫著: “快點康復, 你的俄羅斯美妹, 祝你甜夢!”

相比之下,我更懷念那個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鐵幕蘇聯,而不是另一個遊客味道濃烈、遍佈國際連鎖店的廿一世紀現代化歐洲城市。今天的地鐵,冷漠的乘客聽歌、玩手機、擔天望地,就是沒有一個人望過來。沒得做鎂光燈聚焦下的劉德華,我頓感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