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恨交織: 天主教到基督教

 

剛剛退休的羅馬教宗本篤十六世, 曾經在2010年訪問英國, 成為五百年來首位訪英的教宗。當時歡迎他的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引述教宗的話, 說 “宗教永遠不該成為仇恨的來源”。新敎(又稱基督教)和天主教另一個血腥戰場──北愛爾蘭, 四百多年來衝突不斷, 英女王首次出訪北愛, 與天主教宿敵握手言和, 也是2012年的事。新教和天主教, 同是本根生, 為何有不共戴天之仇?

本是同根生

始於都鐸王朝的英王亨利八世, 一個和宗教改革沒有關係的婚姻。此君曾有六個皇后,其中一個曾是宮中侍女, 不獲羅馬教皇批准, 他就宣佈脫離天主教, 自組“英國國教派”(聖公會), 自命為新教的教皇。他死後, 大女瑪麗即位, 由於母親是西班牙公主, 她復辟天主教, 指新教牧師為“異端”,在廣場上公開活活燒死, 被稱為「血腥瑪麗」。但二皇后(即前侍女)之女伊莉莎白一世上台, 為報復羅馬教皇不批准其母地位, 背棄天主教, 重回新教, Bloody Mary在英語中成了 “女巫”的同義詞。 自此聖公會和羅馬教會, 雖然教義一樣, 但交惡五百年。

站在伯利恒的聖誕教堂(Church of the Nativity), 我感嘆, 世界上唯有這個教堂,可以一抺恩仇, 統一世界上所有基督教派 (Christianity)吧。長長人龍之中,有來自俄國、保加利亞、希臘的東正教徒。有來自美國、英國、澳洲的新教徒。有來自意大利、巴西、印度、菲律賓的天主教徒。大家都雙手合掌,唸唸有詞: ” 願祢的國來臨,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如同在天上。”這段《天主經》(新教稱《主禱文》), 三個基督教派的詮釋都一樣。

教堂現在由希臘東正教會擁有,教堂大門口只有一米高,大家都彎腰低頭而過,故名謙遜之門。另一是公元六世紀開始的伊斯蘭年代,為防馬牛走進去。內裡樸實無華。木質屋頂,沒有輝煌的圓拱頂壁畫,只有原始的木樑。牆上的馬賽克畫,被穆斯林用白色油漆遮蓋了,只露出復原的小部份。地下也挖了洞,露出二千年前的部分馬賽克畫。祭壇上掛滿了大大小小東正教玻璃銅吊燈。大堂兩邊的柱廳,左右各有二十支熏黑了的大理石柱,上面的壁畫依稀可見。右邊的柱廳,已經排滿了幾百人,大家目的都是排隊進去地下室。

世界上最古老教堂

排了一個多小時,終於進入地下室的聖嬰馬槽。地下室長11米、闊3米,擠滿了曾經水火多個世紀的各基督教派信徒。左面是聖嬰安眠的馬槽,當然已經沒有稻草。長明油燈前, 鋪上白色的雲石,信徒排隊膜拜。對面是一個金碧輝煌的小祭壇,掛有一幅東方三博士拜見耶穌的畫像。畫像下面就是一個小小的地洞,地下鑲有一個銅製十四角星,石面上有拉丁文寫著:Hic De Virgine Maria Jesus Christus Natus Est(這是聖母瑪利亞誕下耶穌基督之地)。

信徒們將唸珠、十字架等,放在玻璃上祈禱,有人淚流滿眶。出口在聖壇的左面,和另一個教堂相連,這就是聖加芙蓮教堂(Church of St. Catherine),因為聖誕教堂是屬於東正教教會,不准天主教會使用,天主教會唯有在旁另起祭壇,面向馬槽祈祷。「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瑪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