抺聖膏油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禪定,覺悟成 「佛」。耶穌是怎樣成為「基督」的呢? 相當於菩提伽耶金剛寶座塔旁邊的大菩提樹, 耶路撒冷聖墓教堂門口的抺聖膏油雲石板見證了這個神聖時刻。
穆斯林掌管的教堂大門
耶路撒冷這個回教徒和猶太教徒為主的城市中央,躺著基督教最神聖的Via Dolorosa(苦路)。二千年前, 耶穌曾背負沈重的十字架,弓著被壓彎的身軀走過的這條路, 至今每天都有各國朝聖者來朝拜, 用各種語言唱讚美詩, 以接近天主。
上期走過了苦路第一站至九站, 而第十站至十四站,皆位於聖墓教堂。聖墓教堂建在小山上, 正是是新約中的各各他, 耶穌受難之處, 由三大教会六大宗派共同管理。為免各派爭執, 教堂大門的鑰匙由阿拉丁委派的穆斯林家族掌管,每天早晨由穆斯林少年負責打開這扇所有耶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的大門, 的確神奇。
第十站現為羅馬天主教教堂,耶穌在這裡被脫去了衣服。第十一站是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地, 同為羅馬天主教管轄。第十二站風格明顯不同, 因為屬於希臘東正教, 祭壇下的岩石上的孔就是初竖十字架之地, 也是耶穌斷氣的位置,很多人排隊膜拜及親吻地上岩石。第十三站為聖母瑪利亞收了耶穌的屍體並為屍體抺油之地。第十四站為耶穌墓及復活之地, 有數百人排隊,每次只准十人彎腰進入。門口點有長明燈, 由黑袍希臘東正敎士搭了木梯去添油。
抺聖膏油的意義
“雅各的母親瑪利亞,買了香料,要去膏耶穌的身體。”
──可16:1
第十三站的地上, 有一塊薔薇色的長方形大雲石板, 四周有槽溝。後有馬賽克描繪耶穌從十字架解下後,屍體在此處被聖母瑪利亞抺聖膏油。大雲石上的紅色紋理, 被傳就是耶稣的鮮血染成。
大人小孩跪在地上, 圍著雲石板, 將帶來的橄欖油倒在雲石上,再用布抺走, 榨於瓶中拿回家。有人將唸珠、十字架、宗教畫像等放在雲石上抺油祈禱一輪後取回。最誇張有位大叔, 將身上的外套脫掉,放上雲石上抺油, 將油亮亮的外套穿走。另一位虔誠的女士,跪在地上,將她的唸珠十字架放在雲石上,開始唸唸有詞, 俯伏在雲石上親吻雲石良久,起來時已經淚流滿面。沒有帶油來的信徒, 乾脆將臉貼在雲石上“吸油”。他們到底在做什麼?
耶穌成為基督
「基督」一詞源自於希臘語Christos,意為「受膏者」(被塗了聖膏油的)。聖膏油, 源於猶太人的傳統, 根據《舊約》記載, 由沒藥、肉桂、菖蒲、桂皮混和橄欖油而成。《舊約》曰: “神的膏油在他頭上使他分別為聖”, 耶穌之前的猶太國王受膏代表加冕, 意即為國王被上帝選定了, 天賜神力。
《新約》中耶穌多次向門徒證明自己就是神的兒子,並且受審時三次聲稱他就是基督。《約翰褔音》記載, “帶著沒藥與沉香調和的香料,約有一百磅。他們就領了耶穌的身體,照猶太人殯葬的規矩,用細麻布加上香料裹好。”後來基督一詞用來專指耶穌的神性,成為耶穌復活、升天後的稱呼。而聖膏油在基督教成為三一神的表徵, 代表基督死而復活。
“所以,以色列全家當確實的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神已經立祂為主為基督了”。
──徒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