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的真正意義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白先勇曾經說「三毛創造了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瑰麗的浪漫世界;裡面有大起大落生死相許的愛情故事,引人入勝不可思議的異國情調,非洲沙漠的馳騁,拉丁美洲原始森林的探幽——這些常人所不能及的人生經驗三毛是寫給年輕人看的,難怪三毛變成了海峽兩岸的青春偶像。」受三毛召喚,我已經萬水千山走遍,拉丁美洲去了四次。今天終於不是常人了,去她的家鄉:撒哈拉。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嫁給荷西時, 手中的花球是一把廚房隨手抓來的芹菜, 因為整個沙漠里找不到一朵鮮花。她的定情信物, 不是名牌包包或戒指,是荷西在沙漠走了整天找回到來的一副駱駝頭骨, 那副嚇人的骷颅, 卻正中三毛下懷, 放在書架上, 逃離戰火沙漠時還帶在身上。貧瘠苦澀的沙漠生活 ,卻釀造出甜美芬芳的日子,凝成流芳千古的《撒哈拉的故事》,那種能耐,自不是物質掛帥的名牌奴隸可以語冰的。

聽從余光中的呼籲 “讓現代詩和音樂結婚吧”的台灣民歌運動, 三毛交出了名作《橄欖樹》。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 將一代又一代的年青人, 帶出安全溫暖的天朝中土, 浪跡未知陌生的天涯。她將「流浪」這種中國傳統士大夫觀念鄙視的乞丐生活方式, 加以完美的浪漫主義化。

但三毛說 “如果流浪只是為了看天空的小鳥和大草原, 不必也罷。” 流浪不是為了景, 而是為了人。不是為了流浪而流浪, 三毛流浪是為了遇到那棵她可以依靠一生一世的橄欖樹──荷西。流浪作家三毛如是觀, 放在今天, 我終於體會到這是旅遊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