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的鄉愁:印度阿旖陀石窟(三)

早過我一千三百年, 公元641年的一個明媚夏季, 印度阿旖陀石窟迎來了一個最重要的訪客──到西天取經的唐僧(玄奘法師)。

回到唐朝

唐僧驚嘆不已眼前的聖地美景, 寫下他的遊記:

「國東境有大山,疊嶺連峰,重巒絕巘,基於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閣層臺,背巖面壑,阿折羅阿羅漢所建……伽藍大精舍高百餘尺,中有石佛像,高七十餘尺,上有石蓋七重,虛懸無綴,蓋相去各三尺餘……精舍四周雕鏤石壁,作如來在昔修菩薩行諸因地事、證聖果之禎祥、入寂滅之靈應,鉅細無遺,備盡鐫鏤。」《大唐西域記》第十一章

經過三天的轉折行程, 我站在阿旖陀, 對比唐僧千年前的描繪, 如同回到唐朝。石窟分為兩類, 佛廟(Chaitya), 即唐僧所記錄的「伽藍大精舍」。只供奉佛像和舉行儀式,只有5個, 至今仍能欣賞到唐僧口中的「中有石佛像..精舍四周雕鏤石壁」。另一類僧院(Vihara), 供僧侶日常居住,有25個。

在水一方

唐僧這段文字, 成為阿旖陀石窟唯一的書面史籍記載。你可能問為什麼印度自己沒有文字記載。其實不止印度, 阿富汗巴米揚大佛唯一的歷史記載,不是來自阿富汗語、或古波斯語,也是來自遙遠的中文。我也是近來看《國家地理雜誌》的報導,才知道這個史實,西方歷史學家公認的巴米揚大佛唯一記載,正是中國唐朝的《大唐西域記》。

「梵衍那國都城東北的山曲處有一座立佛石像,高達一百四五十尺,金色光彩鮮豔奪目,珍寶裝綴煇煌燦爛。」

唐僧經過印度, 於632年到達巴米揚,於《大唐西域記》中對這二座佛像的精確描述,是一千五百年來歷史典籍對此地的唯一描述。至今的英文維基百科,引述Buddhas of Bamyan 千年滄桑的,正是這一段來自唐朝的古老漢語文言文!

印度人看到我手上的這本《大唐西域記》, 是一千三百年前描寫阿旖陀的古漢語遊記, 無不嘖嘖稱奇。因為世界各種古代文字,由兩河流域的楔型文字、尼羅河的象形文字、愛琴海的線形文字到恒河流域的梵文,除了中國的甲骨文,大多已經死亡, 或成為考古學家的秘碼。只有漢語的生命力、持續力,無以倫比,並對中國以外的世界文明,留下最重要的歷史記錄。

“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此刻聽到鄧麗君的歌聲,想到漢語古老常駐的青春,令我長嘆不已。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三千年前的西周時代,當“中國” 這個詞首次在青銅器’何尊’ 的銘文里出現,中國人已經用「在水一方」這種詩情畫意,歌頌愛情。直到三千年後,同樣的不朽文字,在瓊瑤手下,成為今晚溫柔旖旎的靡靡之音──鄧麗君的流行曲《在水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