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旅行家, 我當然明白自己的原罪,就是製造了130多個國家的碳足跡。怎麼可以持續地旅行而不破壞環境? 我於是參加了這次志工活動:「向里山淨山.向里海淨灘.向山海致敬 – 永續旅行」。「里山」不是指阿里山,而是日本的和製漢語,指的是高山和平原之間農村生態系統,反義語是「無人深山」,而「里山」是有人煙的山坡地,如何開發與保育拉扯,這是一個全世界都面臨的難題。聯合國以「里山倡議」提出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之道,其願景為謀求兼顧生物多樣性維護與資源永續利用之平衡。

阿里山是一個典型的里山環境,這裡有千年神木的原始森林,也有自日治時期開始人工種植的柳杉林、大片提供竹筍的人工竹林、重要經濟命脈的茶田、遍植紫藤花的村落民宿,如何可以兼顧生物多樣性維護與資源永續利用,就是這次活動的議題。我們去了百年柳杉林頂湖森林步道清潔垃圾,然後參加了「地衣茶席」,呷一口芳香的阿里山高山烏龍茶,低頭是滿目翠綠色的地衣,抬頭是百年前日治時代植下的參天柳杉,人類到底應該是發展?還是保持里山的原貌?我們還去了瑞峰村的茶田清潔垃圾,那雲霧繚繞的仙境茶田並非天然存在,而是人工所為。

第三天去了迷糊步道淨山,嘉義縣民宿協會簡坤瑩作我們的嚮導,上午的陽光穿梭在竹林縫隙之間捉迷藏,簡理事長如數家珍,「這是麻竹,那是孟宗竹,還有轎高竹!你們中午的午餐就是轎高竹的竹筍!」我以為這滿山的竹林是天然的,他郤告知全都是農民自己種植的,而每戶農家都有自己的方法,分辨那根竹子是那家人的。
對我們城市人來講,見山是山,以為參天的柳杉林、遍山的竹林、甚至仙境般的茶田,都是大自然的傑作,其實這就是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家園: 阿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