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光藍白拖

吃完晚飯,習慣性地下去散步,月光如水,抬頭一望,月圓了,忽然想起,今夜圓月可會照在我那多災多難的家?

幾個月前的今日,我還在香港的家中,每晚也是吃完飯就會下去散步,空氣中彌漫著動盪,月光也顯得不安,樓下的那條斜路,我已散了超過三千次步,游牧的血液開始蠢蠢欲動。

今夜寂寞無星,只掛一輪圓月,如水的月光下,景色完全不同了,最明顯的,就是身邊一輛輛呼籲而過的電單車,台灣叫做機車,車上有一至四人不等擠在一齊,超過一半都是穿着拖鞋,而這台灣拖鞋同香港人字拖明顯不同,通常都是台灣製的藍白拖。

藍白拖大有來頭,被稱為 “台灣之光”,起源是在1950年代臺灣國防部美援顧問團建議,指示當時台南生產軍靴的「聯勤廣州橡膠廠」研發出士兵可穿的輕便拖鞋,配色是採用國徽藍與白。後來民間運用便宜的原料和機械化生產技術,大量生產改良的聯勤鞋款。由於價格便宜又舒服耐穿,因而廣受不注重外表打扮的男性歡迎。藍白拖被視為臺灣草根文化的代表,更是所謂「台客」必備穿著之一。

鐵騎士的藍白拖上,有的會穿上襪子,有的光著腳丫,在寒風中、在月光下,呼嘯而過,這就是我見到最難忘的一道台味風景線了。

很奇怪的,這道風景線是我在台灣住下來後的重大發現,以前在台灣旅遊超過廿次,由於都集中在旅遊觀光區,並沒有這種民生的地道體驗。

由於我住的地方很近大學,我早上會去大學操場跑步,莘莘學子返學了,穿着十分樸素,相比香港的大學生。但是令我精神為之一振的,還是蹄蹄噠噠的拖鞋聲,此起彼落, 搶耳又搶眼。女生尚好,都是穿鞋,但是男學生超過一半都是踢拖返學。

由遠至近,腳趾上的藍與白,搖搖欲墜,偏偏不離不棄、不論是燥熱的盛夏,還是寂寥的深秋,身上的T恤變了大衣,藍白依舊,如膠如漆、打得火熱。

那座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如小蟄音不響。我噠噠的藍白拖是個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