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佛

佛誕之日, 茉莉盛開,滿園芬芳。摘下浴佛,清靜身心,護佑眾生。

我哼起江南小調「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此曲大家耳熟能詳的版本很多,歐洲人會選擇普契尼的歌劇《杜蘭朵》版本。普契尼用這首清國的國歌當作中土風情, 可能他不知道茉莉花並非產自中國,而是因為佛教而由印度傳入,詩云 「風韻傳天竺,隨經入漢京」。唯獨廣東人不好此花,因為發音近 “冇利”,意頭不好,其實「茉莉」音譯自梵語「Malika」,佛經里最初翻譯成「抹莉」。

如果2500年前沒有佛,我們何止沒有了《茉莉花》?也沒有了佛教四大名山、塔寺建築,也不會有敦煌莫高窟、樂山大佛、大足石刻、龍門石窟、雲岡石窟、五臺山等中國彌足珍貴的重要世界文化遺產。還有民間生活中的盂蘭節、觀音借庫、火葬習俗、因果報應、人生輪迴、行善積德、不殺生、閻王、升西天,佛誕節都沒有了。

現在正在考DSE的同學,連臨急抱佛腳的機會都沒了。可以去抱孔子的腳嗎?這點我相當懷疑。孔子會同考生講: 子不語怪力亂神, 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自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唯古是尚,鮮有創作,這兩千年來的新詞彙,很多均源於佛經翻譯,為中文帶來了西風東漸之前的新鮮梵文,你我都在不知不覺之間吸了二千年的咖哩空氣。

「世界衛生組織」最近很火,「衛生」「組織」兩詞為明治維新時代的和製漢語, 於清末傳入中國。「世界」一詞源於佛經翻譯梵文Sahā lokadhātu而創的「娑婆世界」。佛經之中「世」即時間,「界」是空間。形而上學哲學思辯在春秋戰國可以百家爭鳴, 但到了孔子一統思想領域後, 就只有靠鳩摩羅什玄奘這些偉大的譯經家了。據梁啟超統計,日本人所編的《佛教大辭典》共收佛教漢語詞彙“三萬五千餘語”,可以這麼說,沒有佛教語言,張口也不能說漢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