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明生小店

緬甸偶遇上座部高僧

廣告

上期講到, 緬甸仰光馬哈希禪修中心的行政主任Ko Ko Myint先生, 見我千里尋表姐不著一臉失望, 就說, 我介紹一個你的同鄉給你!”

 Ven. Varasami 禪師是緬甸的福建華僑, 已經來了馬哈希禪修中心十八年。住在中心一間簡陋的僧寮, 牆上掛著馬哈希尊者的相片。

「你是香港來的? 香港以前也有人來中心學習,平均一年有十幾人,台灣人多些,全年有幾十人。最多是中國內地,全年有一百名學生左右,三、四十歲的中年人居多。有個內地企業老闆來學習後,還請了中心禪師去上海, 教員工內觀禪呢!」他一口標準的普通話, 令人感到十分親切。

「緬甸的內觀禪和中國的有什麼不同呢?」我問師傅。

「中國的禪坐方法只觀呼吸,但我們上座部佛教的內觀禪不觀鼻子,集中觀腹部起伏,五官全部打開。走路時專心註意腳步觸點,禪修中心內沒有強制的早晚課,全年就是行走和打坐交替進行。在這裡靜修,學習傳統的冥想練習,了解佛法的奧義。在自我冥想中調和你的思想,情緒和生命能量,平靜內心。」

何謂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 是否就是小乘佛教?」我一臉疑惑。

「年輕人, 你太幼稚了! 我們從來不自稱為小乘佛教, 因為上座部佛教誕生在釋迦佛佛滅之後百年, 比中國流行的所謂大乘佛教早數百年, 算是原始佛教, 大乘宗派出現後, 才將上座部佛教貶為小乘佛教。兩者分別有: 上座部佛教只信仰釋迦牟尼佛、大乘佛教則是多佛菩薩的信仰,除釋迦牟尼佛外,還有阿彌陀佛佛、彌勒佛、藥師佛、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等四大菩薩及四大天王等。上座部佛教世尊講法從不放光, 大乘佛教世尊講法前放大光明,照亮十方世界。上座部佛教講究禍福自擔、因果自負,因此沒有回向;大乘佛教認為福德可以轉移,因此講究回向。還有最重要的大乘佛教號稱8400法門, 但上座部佛教沒有法門,只有持戒、修心、禪坐去修持。」

「怪不得緬甸泰國的上座部寺廟, 沒有西方三聖, 只有世尊一位!」我也留意到這個分別。「誰是馬哈希尊者?

「他是緬甸近代最偉大的禪師。1945年他寫的《內觀禪修手冊》(Manual of Insight)已經成為緬甸內觀禪的經典, 被翻譯成為中文、英文等各國語言。緬甸國母昂山素姬跟馬哈希尊者的入門弟子班迪達長老學習禪修, 在她被軟禁期間,內觀禪修成了她的精神依靠。她還有另一位禪修導師,也是馬哈希傳承的另一位弘法大師──恰宓長老,長老以其甚嚴的身教、流利的英語,在海內外亦成立了超過十間道場,其中還包括南非偏遠之地。到了九十歲高齡,長老仍堅持到中國各地弘法,將馬哈希內觀禪法積極地傳入華語地區,傳承至今。」

 

新教化佛教

「馬哈希禪修中心明顯比較國際化, 相比中國的大乘佛教寺廟。」這是我的觀察, 到處都是外國來的修行者。

「這是因為一個美國人的貢獻。」

佛教重鎮斯里蘭卡的首都可倫坡有一條大街叫做Olcott Mawatha Street, 紀念近代首個白人佛教徒、美國陸軍上校Henry Olcott。他出身於美國紐約的一個傳統基督教家庭但對東方佛教有深厚興趣他於1875年在紐約成立神智學協會(英語:Theosophical Society, 1879年到印度朝聖後在當時英屬錫蘭(即今天的斯里蘭卡)皈依佛教。他開始了一場影響近代深遠的 “佛教復興運動

回首一百多年前的佛教只有大乘、小乘之分兩者經過兩千多年的分裂互相不瞅不睬。當列強以船堅炮利加持下西方傳教士帶有基督教文化優越感降臨形容佛教為「原始落後的東方多神教」更加令古老佛教顯得不合時宜。殖民地的佛教徒很多因為政府政策、教育機構、學習工作、婚禮等原因轉信基督教,去教堂為新生嬰兒辦理法律登記手續,並替他們改一個《聖經》的聖徒名字Christian Name, 成為常態。

轉變出現在十九世紀的斯里蘭卡因為這裡作為英國殖民地基督新教影響到佛教, Henry Olcott 引發了一場佛教改革和復興運動「新教化佛教」(Protestant Buddhism)。

1880Henry Olcott 在斯里蘭卡皈依佛教很快成立了佛教神智協會(Buddhist Theosophical Society)。此協會是第一個完全獨立於廟宇和寺院等級的在家佛教徒組織。白人佛教徒這個協會代表新佛教向英國殖民政府遊說,自然事半功倍展開了佛教復興運動。

(佛教復興運動: 三之二)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