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全職旅遊的關係,我不停重訪一些去過的城市,我會特意到同一地點,看一看,人面是否依舊?桃花還在笑春風?
克羅地亞名城杜布羅夫尼克,我八年前曾經乘坐水晶郵輪到訪。在拙作《提前退休,坐郵輪游世界》中,寫到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蔥蘢蔚然的城牆下,端坐著一位老婆婆。錦簇如繡的長青藤陪伴她,一針一針地織出克羅地亞的民族繡花,有穆斯林的幾何花紋、有天主教蠟燭伴十字架。正反映了這個巴爾乾半島上的小國的多樣性,克羅埃西亞族信奉天主教,塞爾維亞族信奉東正教,波士尼亞族信奉伊斯蘭教。」
這次坐Croisi Europe重訪當年拍攝的地點,風景不變,人面全非。當年那位克羅地亞老太太刺繡的地方,石牆常青藤還在,已經變成遊客餐廳了,但人已不在。
城內石板大街Placa,北邊平排有十四條狹窄小巷,石梯將住宅向山上拉長蔓延,沒有一條車路,都是石樓梯,導遊說她母親一向不需要車,因為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在城堡內買到,況且車開不進去。
二十年前克羅地亞獨立了,開始有旅遊業,但就徹底改變了古城的樣貌。六千居民,現在只有八百。百萬遊客每年湧入古城,以前的麵包店、書店、雜貨店全部變成了珠寶店和手信店。城裡的居民如果要買麵包,就要開車去城外買。舊城不能開車,只能泊車在城牆外面,然後找人把麵包拿上山。慢慢地居民都搬離了古城,然後把祖屋租給外地人開餐廳或者旅館。當地人對遊客現在又愛又恨,因為她自己是導遊,有遊客才有工作。這種迷思,和香港零售業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