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明生小店

兩生花:佛教 VS 印度教

廣告

佛教和印度教,誕生在同一片土壤上,望上去難免有「親戚」的感覺,佛教徒在印度行走,就有了「串門子」的親切感。當我在印度看到蓮花上的千手女菩薩,自然以為他們也在拜觀音菩薩,問過導遊才知這是印度教的財神──毗濕奴的太太吉祥天女(Lakchami)。

蓮花是毗濕奴的標記,也是佛陀的象徵, 所以印度教後來將佛陀當作了毗濕奴的第九個化身。佛教的logo「卐」字(如同中國福字),仍然廣見於印度城鄉、貨車車身、居民門楣及印度廟裝飾,但此logo在這裡並不代表佛教。佛教咒語中的「唵」和「南無」也是印度教的咒語,因為追尋到底,大家都是源於古老的梵文。佛教和印度教的很多教義和修習方法都源於更古老的婆羅門教經典《吠佗經》和《奧義書》。印度各大本土宗教共同的教義都宣揚不害、輪迴轉世、因果報應, 用打坐冥想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不害

如果說 “仁” 是儒家思想的中心, “為人民服務” 是中國當代領袖最常用的口號, 那麼 “不害”( Ahimsa)”, 就是印度各大本土宗教的最大公約數。

以眼還眼,世界只會更盲目

聖雄甘地

不害, 對一切有生命的物類不加以傷害, 尊重任何生命,尊重思想、言語和行為的正直,為人類、大自然和萬物服務。有關「不害」的概念通行於諸宗教,包括印度教、耆那教及佛教。其對象亦不只限於人類,並包括所有非人類的動物及其他眾生施以仁慈與非暴力。不害令印度人尊重生命為一整全體,並相信所有生物均相通, 延續到聖雄甘地的「非暴力」政策, 其實「非暴力」的梵文正是Ahimsa不害。

一個國家道德進步與偉大程度可用他們對待動物的方式衡量。

聖雄甘地

每次看到日本漁民圍捕鯨魚、海豚的血腥畫面, 我都想起甘地這句話。日本在科技上很先進, 但其漁民如同史前野蠻人一般的道德水平, 還需要向印度學習。

不害最早出現於婆羅門教的經典《奧義書》,指出 “不害” 是斷滅輪迴的五種解脫方法之一。因為輪迴, 加害於任何生命, 最終也是加害於自己。佛教經典中的 “慈悲” 也是“不害”的另一演繹。印度是全世界食素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 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都鼓勵信徒茹素, 也是受到不害思想的影響。

請用文明來說服我

在耶路撒冷行走, 看著征戰千年的三個同屬 “一神教”宗教: 猶太教、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 我慨嘆為什麼他們千年只看見三兄弟的不同處, 我這個不在盧山的旁人反而看到的都是同根生的三兄弟的驚人相同處? 阿育王也好, 戒日王也好, 婆羅門教和佛教和平相處, 佛祖對婆羅門教和耆那教的態度, 也是用理性和知性的辦論方法, 而並非採用武力, 就正如龍應台的名句: “請用文明來說服我!”。佛祖沒有用言論或武力去攻擊婆羅門教, 反而曾經這樣不厭其煩, 重複又重複去闡述他心目中的平等思想, 嘗試用他的思想去說服種姓制度下的婆羅門教徒:

“不因結髮髻、種族或階級, 而令人成為婆羅門。只有洞悉真理和正法的人才是清淨的, 他才是婆羅門”

《南傳法句經》第二十六章《婆羅門》

由佛祖出生後, 到阿育王(孔雀王朝)、貴霜王朝、笈多王朝, 除了主流的婆羅門教和佛教, 還有耆那教、拜火教、希臘多神教等, 各種大小宗教得到國王庇護和包容, 笈多王朝雖說信婆羅門教, 但當第一個到訪印度的中土晋教僧人法顯到達時, 記錄了當時這個宗教博物館的寬容, 共有九十六種宗教! 印度社會文明富裕, 人民自由選擇宗教, 自由繁華, 成為法顯口中的文明世界的中心: “中國”! 而漢人居住的中原反而成了沒有文化的蠻荒之野:

從是以南, 名為中國, 中國寒暑調和, 無霜雪, 人民殷樂, 無戶籍官法。

法顯《佛國記》

笈多王朝之後, 還有戒日帝國, 這正是唐朝玄奘到訪的年代, 印度享有的最後的宗教和平年代。因為玄奘的身後, 中國南宋偏安的年代, 就是公元十二世紀揮著彎刀侵略印度的伊斯蘭教, 大開殺戒, 燒燬那爛陀大學, 破壞了全印所有佛教和婆羅門寺廟。這是後話了。

印度各原生宗教可以和平相處(發動宗教戰爭的伊斯蘭教來自中東)二千多年, 和平的基礎來自其民族血液中的“不害”基因。害人即戰爭, 不害即和平。

古道東風

在印度,大象是尊貴的象徵。印度教固然有著名的象頭神Ganash, 而佛教中大象也是吉兆。傳說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就是白象入夢而懷了佛陀。

印度本土宗教都反對物質享受,追求苦行生活,注重精神修養,佛陀出家之後,苦行六年,學習禪定,悟道後托缽四處遊化,這些習俗也是源於歷史悠久的婆羅門教。至今,印度仍然到處有出家僧侶,終生不娶、麻衣持棍、滿面鬍鬚、托缽乞食、赤腳雲遊、修習禪定,追求「梵我一如」的生命最高境界。如果你遇到半身赤裸的僧侶,他們多為印度教;全身赤裸或披白麻布、戴口罩的,為耆拿教。

在漢傳佛經中,佛教以外的宗教均稱之為「外道」。公元五世紀,法顯遊舍衛城時寫道:「憍薩羅國有九十六種外道,各有信徒。」

其實,佛陀也跟隨過婆羅門教的兩個大師──阿羅陀迦蘭(Alara Kalama)及鬱陀羅摩子(Uddoka Ramaputta)學習禪定,根據佛陀思想,我們對人對事應該沒有分別心,所以他曾稱婆羅門教為「古道」,佛教為「新道」。

至今,印度教的毗濕奴神廟之中,有魚、龜、野豬等毗濕奴的多個化身,第九尊就是佛陀。「佛陀是聖人,很靈驗的!」印度導遊說。這是因為公元八世紀, 婆羅門祭司商羯羅宗教改革,吸收了佛教的教義和僧團制度,婆羅門教演變成為新的印度教。更加令兩大宗教, 親上加親。

「唵南無濕婆!」每晚在恒河邊舉行的夜祭, 我都跟著當地印度教徒雙手向上, 大唱這首歌頌濕婆的「古道」神咒!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