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行密密縫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

白沙古鎮寧靜的大街旁邊,納西族老婦在木菜板上,一刀一刀地切黑乎乎的自製雞豆涼粉,一大碗加了十多種酱料,像在她家的廚房一樣。納西小女孩一直扭著媽媽要吃,她的眼珠子都掉在涼粉裡。害得我也口水直流,買了一碗, 五元。

拿著涼粉,看到旁邊的小飯店坐滿了當地農民,油亮的木桌上,一人一瓶大紅暖水壺,泡壺茶慢慢吹牛。飯店沒有餐牌,廚房裡走出老闆,叫「想吃啥子(吃什麼)」?好在我聽得懂雲南話,和我老家四川話近似。叫了一個白水豬腳,軟熟酸辣,下啤酒正好。

吃飽喝足,逛下商店。白沙鎮的紥染和刺繡出名,「遠銷」到麗江去。很多居民院子中間,在曬用板藍根天然染成的藍色花布,迎風飄揚。小小的一平方米要80元,大如床單要300元。相比印度的手染花布,貴了數倍。全球一體化下,中國的人工已經不是最便宜。

去大街頭的畢志芬刺繡店,店外沒有招牌,店主名叫畢志芬,一個不識字的納西織娘。街上掛了很多正方形的老繡片和揹片(以前母親揹嬰兒的布帶),都是七八十年前,她奶奶和婆婆繡的。要立體有立體,要金線有金線,手法有打結繡、馬尾繡等。沒有草圖,每一幅都是老繡女創作的孤品,一針一線,從背後密密麻麻的線結,可以看出繡花者的心血,一幅繡片要半年至一年才能完成。由一千至三千元,賣完就沒有了, 三千元以上的珍品已經全部售出。我問她自己會繡嗎?她指著牆上的十字繡,小聲地說:「我們現在只會這種簡單的十字繡,300元一大幅」。小店也有機織繡片,同樣大小,只售15元。畢女士教我分辨,最簡單看背面的針腳整齊,就是電腦繡機作品。人手繡的,背後都有縱橫交錯的線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