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足五千年

%e7%b0%a1%e5%a0%b11

《足足五千年》

獨自航行在人類五千年的歷史中, 停靠四大洲14個國家──由秘魯到葡萄牙, 由伊朗到緬甸。尋找文明的起源, 至航海大發現的足跡。

 

「今日有幸拜讀項明生的大作,佩服他的毅力與見識,好像是經歷了一段穿梭古今的偉大旅程。」

── 陳志雲

「行萬里路的詮釋,當中要包含對地埋的認知,國家的了解,民族的好奇,文化的追溯‧‧‧」

──盧覓雪

「項明生不只是個賣遊戲機的人,他一手創作了最離奇有趣的RPG--他自己的人生。」

── 黃偉文


 

生命的全部意義, 是一個不停探索未知的旅程。

我認為這個人生旅程, 應該 = 空間 x 時間

自1522年, 麥哲倫的船隊完成了首次的環球航行, 人類可以探索的空間就此形成了。直到1969年, 人類的空間才延伸到地球以外的月球。

可惜, 到了2009年, 我們還未能穿梭時間。

這就是我認為當今旅遊最大的局限性。走過半個地球, 我們只能空對一大堆石頭A和石頭B: 從非洲金字塔, 到美洲金字塔, 因為沒有法老王和瑪雅土著的現身說法, 走了十萬里, 五大洲的古今中外石頭還不都長得那樣子?

如果像RPG遊戲一樣, 可以叫喚出5000年的世界200個國家,2000多個古今民族的大帝、妖后、將軍、土著、航海家、法老、國王皇后、佛祖、濕婆神、耶穌、孔子, 那不是就得到1000倍的旅程樂趣了嗎?

當然是可以的, 最少你不會錯把馮京當馬良, 站在你面前也不知道他是誰。書到用時方恨少。因為這是自己的體驗。

我出生於中國內地的一個盆地, 對外面世界充滿好奇心。小時候上歷史課時, 就望窗外一心以為鴻鵠將至。

結果, 當我真的有機會旅遊了五十個國家時, 我才發現問題來了。雖然我是文史哲出身的人, 也是出發前, 才會上網查下google map, 目的地是什麼位置。 結果, 當到了突尼西亞為什麼好像似曾相識? 想起半天, 想起三年前去過的土耳其某某城市, 怎麼和這兒一模一樣? 到了印尼雅加達的大清真寺, 居然, 和相隔了一個洋兩個洲的中東北非的同出一轍? 怎麼南美洲的印加人會在葡萄牙的貝倫海邊唱哀歌? 緬甸蒲甘的佛塔, 和吳哥窟、馬丘比丘, 有什麼看不到的關係嗎? 為什麼現在的世界分開東、西方, 不是南北方?

沒有做功課, 旅遊也會消化不良! 最明顯是歐洲的4000多座教堂, 亞洲過萬座佛寺, 羅馬帝國跨越歐亞非的遺址, 印度到東南亞過萬座印度廟, 中東到北非數不清的清真寺, 一個上午參觀到第四個時, 就開始吃不消了, 看不懂就感到沉悶, 望上去又差不同, 去過什麼地方困來就忘了, 旅遊也成了苦差。

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每次旅遊前我開始做詳細的資料搜集, 為自己雙足下空間旅遊經線, 加上這一條無形的緯線, 努力織出一幅真實立體的世界。這是個包含人文、歷史、地理、天文、經濟、科學、文學、宗教等, 幾乎人類所有文化的世界。 原本要生吞這一大堆人類文化的數十萬文字是沉悶易忘, 何況其中部份還是會考的教材! 但每次只消化一個國家的有關知識, 實地到了當地旅遊, 身歷其境, 想忘記其國家的有關人文、歷史都難! 這種親身的體驗, 比課堂聽老師的說教更為生動入肉, 一輩子也記得。當走了一半地球時, 自己的人類史、世界觀就積累成形了。

本書足跡穿梭亞非歐美洲十四個國家。跨越當今熱門冷門的旅遊點, 包括古文明的埃及、波斯, 到中世紀的柬埔寨、印尼、日本等, 最後沿當年“航海大發現”路線, 介紹西班牙、葡萄牙、南美、東南亞等, 今日某時某地某人的一個固定横切面,  希望見 “微” 知著, 並加上世界史及中史的注腳, 使大家增加旅遊樂趣。

每次收拾出發的行李時, 為你的足下千里之行, 織上一條人類文明的緯線吧。

 

零售價: HK$98

 


盧覓雪推薦序

莫等閒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誰都識講卻沒有幾多個人會做。我認識的人當中,項明生也許是真是身體力行的唯一一人!

現代人理解行萬里路為旅遊,那什麼是旅遊?我認識不少任職電視台,專門拍旅遊節目的主持人又或是攝影師甚至是導演,他們年年月月都在地球的另一端,五大洲七大洋都踏足過,可是他們去的每處地方都不是出於個人選擇,旅費亦全由所屬單位又或各地觀光局支付,這一種於我而言不是旅遊,而是工作。

另有一種潮人經常出門,可是去的地方來來去去是日本,這次是東京,下次是京都,偶然會改一下去北海道,要不然去沖縄,總之離不開的都是日本。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朝聖。也有一批每年必去歐洲走幾回的貴婦人,旅遊的目的卻只是購物,去久了,她們早變成了那些名店座落在那些地段,那條街道,那個門牌的人肉GPS!更有一批只肯去有五星級度假酒店嘆世界的朋友,你認為這又是那門子的旅遊?

是不是終明白我對行萬里路的詮釋,當中要包含對地埋的認知,國家的了解,民族的好奇,文化的追溯,這樣的旅程肯定途上沒有五星級酒店,沒有米芝蓮三星餐廳,沒有國際品牌的名店,如果依然甘之如飴的,大抵算得上行萬里路。

項明生尚未走遍五大洲七大洋,但八千里路,除了雲和月之外,早已留下了他走過的痕跡!


陳志雲推薦序

古語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成為旅行家是自古以來不少人夢寐以求的夢想。

還記得小時候曾閱讀明代著名旅遊家,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書中詳述他縱遊舉國南北,足跡遍歷十六省,尋幽探秘的紀錄,流傳後世,讓我們瞭解到當時各種現象、人文、植物等狀況,帶領我展開了一段奇妙的思想旅程。

到了中學時候,更從歷史書籍中認識了中世紀意大利旅遊家馬可勃羅。他隨同父親和叔父前往東方,於一二七五年到達元朝大都,更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此後旅居中國十七年。其後他返回意大利,在威尼斯與熱那亞人的海戰中被俘入獄。他在獄中將其旅行所見,寫成的《馬可孛羅遊記》,令他成為名垂青史,舉世知名的旅遊家。

我在英國生活的時候,當地無數人很愛閱讀Lonely Planet糸列的旅遊指南。Lonely Planet的創辦人Tony Wheeler與妻子Maureen於70年代初,結婚後不久,便毅然放棄朝九晚五的生活,離開倫敦開始了一次探險之旅。他們用了一年時間穿越歐亞大陸,並到達澳大利亞。他們遇到很多想要自助旅行的人,向他們查詢關於次旅程的各種問題,促使他們於1973年寫出第一本Lonely Planet的旅遊指南,自此一紙風行,暢銷全世界,讓他們把興趣,弄成一盤生意,成為了大企業家。

我曾經去過不少地方旅遊,更踏足南北兩極,不少出版商也曾游說我撰寫遊記,但畢竟思易而行難,要把所見所聞寫成生動有趣的遊記,委實很花心思與精神,一點也不容易。

今日有幸拜讀項明生兄的大作,佩服他的毅力與見識,細閱他的大作,好像是經歷了一段穿梭古今的偉大旅程。希望項明生兄繼續努力,著作更多有深度的旅遊文化書籍,令我等之輩在增廣見聞之餘,也能獲益更多。